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剂量的药物用于患同种疾病的不同病人,其疗效往往相差很大,有的表现为药到病除;有的疗效一般,病况稍见好转;而有的却疗效不好。其毒副作用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几乎无副作用或轻微;有的却严重中毒。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常用量的药物为什么在各人身上会反应不一?
就像上面这个图,对于某些药物在相同的剂量治疗下,患者却存在着以下四种反应情况:1、疗效好,毒性大;2、无疗效,有毒性;3、无疗效,无毒性;4、有疗效,无毒性。
为此对于这些药物,我们就需要制定个体患者的治疗方案:适给药途径、给药剂型、给药剂量和给药周期,达到大疗效的同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提高临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何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首先我们要了解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产生不同效应的机体因素是什么?主要包括:(1)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小儿、老人、妇女)、精神因素、营养状态、昼夜节律、体温、血压、激素分泌,酶的活性等。(2)病理状态: 机能状态、肝肾功能。(3)遗传因素: 基因药物靶点的区别和代谢酶不同,导致对药物产生高敏性、过敏反应、耐受性。如下图。
因此,我们在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是需要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血药浓度监测与个体化给药?
血药浓度(Plasma Concentration)是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着时间而变化,如下图。
也就是说血药浓度监测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用以评价疗效或确定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药物治疗水平,达到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因此,血药浓度监测是可以作为实施个体化给药的一种手段。
哪些药物需要做血药浓度监测?
虽然血药浓度监测是指导个体化给药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均需要做血药浓度监测,对于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宽、毒性小、短期服用、个体差异不大的药物,一般不需要做血药浓度监测。
血药浓度监测通常用于只用于治疗窗窄、毒性强、服药周期长、服药后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它们具有下列特点:
1) 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治疗浓度范围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如地高辛。
2)药物无一明显的、可观察的治疗终点或指标,无及时的、易观察的、可预知疗效的临床指标去调整剂量,如抗癫痫药物丙戊酸、苯妥英、卡马西平等。
3)剂量、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不可知,同一剂量,不同患者可出现有效、无效、中毒等不同反应,如苯妥英。
4)药物中毒与无效时均危险,如抗排异药物如他克莫司和环孢素。
5)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作用、中毒之间有一个较好的关系。
当前临床经常使用的药物中,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大致有以下几十种: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万古霉素、氯霉素、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FK506)、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戊巴比妥、扑米酮、丙戊酸、地高辛、甲基地高辛、洋地黄毒苷、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N-乙酰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丙吡胺、阿米替林、丙米嗪、锂盐、甲氨蝶呤等。
血药浓度监测与质谱
在血药浓度监测这个领域,质谱仪是具有绝对领先地位的。过去,我们的条件差,没有那么多血药浓度的监测手段,经验性治疗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如今,生活变好了,对临床用药更加追求精准化了。质谱仪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很多作用,而且在经济层面来讲,质谱仪具有高通量特性,做得越多,成本还越低。
声明:本文系聚创造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聚创造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聚创造转载后30日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聚创造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聚创造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聚创造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北京聚创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前端和北方决策总部 长沙后端和南方决策总部
ICP证京B2-20171386 京ICP备1703232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4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