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产业深度报告
2020-07-08 23:44:45

眼科产业链:创新驱动,服务为王

器械药品开启进口替代,服务端占比高

器械药品开启进口替代,服务端优势明显。国产器械长期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近年来在中高端眼科器械领域,爱博诺德等国产厂商进口替代起步。在眼科药物中,康弘药业通过推出重磅品种康柏西普快速成长,并在美国启动与阿柏西普头对头III期试验,若试验结果理想,将有力抢占国际市场。由于眼科对药品依赖度低,服务端占比约七成,爱尔眼科等头部眼科连锁企业优势明显。

眼科器械行业:全球行业巨头优势明显

眼科器械龙头公司优势明显。诺华(爱尔康)、依视路、强生(眼力健)等几家眼科器械龙头企业占据行业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主要产品为人工晶状体、角膜接触镜及眼科检查治疗设备等。其中诺华(爱尔康)为全球最大眼保健公司,其人工晶状体、角膜接触镜等产品全球销售额均超过十亿美元。

眼科器械行业:中高端产品进口替代起步

国内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增长快,国外产品占比较高。2017年国内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90亿元,预计2021年增长至375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8.5%。受益于屈光不正患病率和白内障手术率的提高,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等细分市场高速增长,推动行业加快增长,且预计未来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

2017年,诺华、博士伦和强生排名前三。此外, 雅培、拓普康、海昌、高视远望、六六视觉、卫康 、欧普康视等占比较高。2017年,我国眼科医疗器械进口额为75.6亿元,出口额为31.8亿元,进口产品以人工晶状体、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设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产品以裂隙灯显微镜、手术剪、镊、钳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国内厂商加速突破“专而精”高端眼科医疗器械, 进口替代可期。近年来,部分国产厂家在人工晶状体、角膜接触镜等中高端眼科医疗器械领域实现突破。2014年,爱博诺德推出国内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高端屈光功能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市占率达到10%,2019年推出角膜塑形镜新产品。同为2010年由“千人计划”人才创立的蕾明视康旗下产品蕾明RS系列非球面人工晶状体,2016年9月获欧盟CE认证,2017年获CFDA批准。

 

人工晶状体材料变化小,侧重性能改良和附加功能

人工晶状体是全球用量最大的人工器官。治疗白内障所用的人工晶状体是眼科领域最主要和产值最高的生物材料,属于高值医用耗材,综合了材料、机械、光学和精密加工等前沿技术,是全球用量最大的人工器官和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

疏水性丙烯酸酯材质为主流人工晶状体材料。人工晶状体四种材料中,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和硅胶材质分子结构组成简单,改良空间小,且PMMA为硬式材 料,制成的非可折叠晶状体逐渐被淘汰。亲水性丙烯酸酯和疏水性丙烯酸酯使用范围更广,其中疏水性丙烯酸酯材质在降低后发性白内障(PCO )、眼内植入长期稳定性、力学机械强度等方面较亲水性丙烯酸酯材质具有优势,是目前国际市场上主流的人工晶状体材料。

 

人工晶状体基础材料过去10年无重大变化,侧重性能改良和附加功能。人工晶状体的基础材料在过去10年未发生重大改变, 在疏水性和亲水性丙烯酸酯类材料配方方面各家厂商略有不同,主要用于调节折光率、含水率、玻璃化转变温度、机械性能等。人工晶状体材料增加的附加功能主要有:

① 防蓝光功能:为人工晶状体材料添加蓝光过滤特性,对440-500nm 范围内能量相对低一些但对暗视觉下具有一定贡献作用的真正的蓝光可以较少地吸收,保护视网膜减少光毒性的损伤,并提供足够的暗视觉能力,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② 肝素表面改性:肝素分子结构带有大量的活性基团及负电荷,与人工晶状体表面官能团可以以共价键结合,使人工晶状体表面具有很强的亲水性,能够满足有效抑制炎症细胞沉着于人工晶状体表面减轻异物反应,进一步抑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晶状体表面接枝肝素后,使得人工晶状体表面亲水性提高,可减少异物反应和静电对眼组织的损伤。

光学设计是核心技术,临床需求推动光学设计不断变革

光学设计是核心技术,临床需求推动光学设计不断变革。光学设计是人工晶状体实现功能性应用的核心技术,随着生命的延长和老 龄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白内障患者不仅满足于手术后能复明,而且要求手术后视力能满足各种治疗功能 与生活需求,如阅读,驾驶,户外运动等,产生了在进行白内障手术的同时对人眼进行球差矫正,散光矫正,老花纠正等的临床需 求,白内障手术也由复明性手术向屈光性手术发展。过去 5-10年,国际人工晶状体的发展重点是各类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用于使 人眼术后获得最佳的视觉质量,恢复年轻时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光学设计经历了“球面-非球面-环曲面(Toric)-多焦点-可调节 ”的发展历程。

人工晶状体市场进口替代起步

人工晶状体市场进口替代起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占国内人工晶状体市场约80%份额,其中进口品牌占80%以上。2014年,爱博诺德自主研发生产的国内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高端屈光功能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面世,打破国外企业对人工晶状体技术和市场的垄断。2016年,具有散光矫正功能的普诺明®Toric型人工晶状体经CFD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获得注册证;2018 年,预装型人工晶状体普诺特®AQBHL获得CFDA注册证。蕾明视康旗下产品蕾明RS系列非球面人工晶状体,2016年9月获欧盟CE认证,2017年获CFDA批准。昊海生科2016年陆续收购河南宇宙100%股权、珠海艾格98%股权、美国Aaren Scientific Inc.亲水及PMMA人工晶状体产品业务以及深圳新产业60%股权,前三家企业主要为人工晶体的生产厂商;2017年4月,斥资2450万英镑收购全球范围内隐形眼镜、人工晶状体(IOL)材料及技术的主要供应商英国Contamac的70%股权。

 

高值耗材集采或推动进口替代加速

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人工晶状体纳入集采范围。2019年7月31日,国务院发布《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 ,意味着国家层面的高值耗材控费正式拉开大幕。安徽、江苏率先开展高值耗材集采,人工晶状体作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高值耗材纳入集采范围。2020年2月6日,国家医保局印发《2020年医疗保障工作要点》,将组织联盟地区开展高值耗材带量采购试点列入其中。2020年1月正式成立的“3+6”九省市联盟占据全国公立医院约四分之一市场,成为继安徽、江苏之后的第三个试点耗材带量采购的“大联盟”,预计人工晶状体将纳入首批集采。

九省市联盟放宽准入门槛,国产厂家迎来机遇。江苏省集采招标要求竞标企业产品为2014年以来江苏省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入围产品,其中人工晶状体无国产厂家入围。九省市联盟对竞标企业资质要求低于江苏,人工晶状体眼科耗材产品生产企业均可参与 ,相关产品在国内注册上市均可报名,为刚刚起步的国产厂家提供机遇。

国产人工晶状体接受度仍较低,基层医疗机构为重要突破口。目前大部分国产人工晶状体光学效果、术后视觉质量仍明显落后于进口产品,同时目前国产人工晶状体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等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尽管国产产品报销比例高 ,由于视觉质量对生活质量影响大,二三级医院就诊患者价格敏感度不高,对国产中低端人工晶状体接受度仍较低。而基层医疗 机构患者手术预期和经济能力相对适中,预计国产人工晶状体凭借高性价比将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眼科药物行业:重磅品种推动行业增长

重磅品种推动眼科药物行业增长。2013~2018年,眼科药物行业从55亿增长至11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15.1%。眼科药物中眼部血管病变治疗药物样本医院销售额高速增长 ,从2012年的1.31亿增长至2018年的7.07亿,年复合增长率达32.4%,占样本医院各类眼科药物销售额比例也从2012年的12%增长至2018年的31%。而眼科血管病变治疗药销售额增长量占每年眼科药物总增长量的30%~70%, 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国内眼部血管病变治疗药主要为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诺华生产的雷珠单抗和康弘药业生产的康柏西普2018年分别占样本医院眼科药物销售额的15.1%、13.7%,为国内主要的两种眼科血管病变治疗药,常用于治疗湿性ARMD。

 

 

湿性ARMD为重要致盲因素,患者数约360万

黄斑为视网膜后极部的无血管凹陷区,是视觉最敏锐部位。黄斑病变是眼科第四大疾病(按前文统计),主要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 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ARMD分为干性ARMD(占85%~90%,萎缩型)和湿性ARMD(占10%~15% ,渗出型),干性ARMD为视网膜后极部变形萎缩,形成不同大小黄白色类圆形玻璃膜疣,湿性ARMD为色素膜受损后,脉络膜毛细血管由损害处生长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 Vascularisation,CNV)。

湿性ARMD患者视力下降迅速,患者数约360万。干性ARMD患者一般视力下降缓慢,而发展成湿性ARMD患者后,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结构不完善,将引起渗出、出血、机化、瘢痕等,视力下降迅速且中心视力将完全丧失,湿性ARMD致盲占ARMD致盲的90%。根据基因泰克估计,美国湿性ARMD存量患者约170万,每年新增约20万。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及AMD发病率研究数据估计,我国湿性AMD患者数约为360万人。

 

湿性ARMD疗法不断进化,抗VEGF药物开创新纪元

激光光凝术范围受限+复发率高,应用最早但逐渐受限 。 全视网膜光凝 ( Panretina Photocoagulation,PRP)是最早用于治疗AMD的方 法,但该方法复发率较高,疗效不持久,且只适用于距离黄斑中心凹200μm以外CNV,故而该疗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光动力疗法副作用明显+复发率高,现用于湿性ARMD二线辅助治疗:2001年,FDA批准维替泊芬用于ARMD的光动力疗法治疗,光动力疗法药物首次用于一线治疗。但随后研究发现光动力疗法可能会诱发角膜细胞凋亡、坏死,且复发率较高。英国NICE建议不要单独为晚期湿性ARMD提供光动力疗法。根据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光动力疗法作为抗VEGF的辅助治疗,可用于晚期湿性ARMD的二线治疗。

抗VEGF药物开创新纪元。2004年,FDA批准首个治疗湿性ARMD的VEGF抑制剂哌加他尼, 但临床上不能稳定患者视力只能延缓进展而被淘汰。2006年,FDA批准雷珠单抗用于治疗湿性ARMD,2011年CFDA亦批准其临床应用。雷珠单抗不仅能阻断疾病进程,还能提高或恢复患者视力,2006年被《Science》评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一,随后优化后的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进一步改善疗效,与雷珠单抗争夺市场。

 

抗VEGF药物成为湿性ARMD的主要治疗手段

一线治疗手段——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临床结果优异且副作用少,是目前治疗湿性AMD的首选方 法。

辅助治疗手段——光动力疗法:光敏药物维替泊芬也一度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其他治疗手段:

-传统激光治疗:利用激光光凝封闭CNV;

-经瞳孔温热疗法:利用近红外激光照射病变区,使CNV萎缩;

-手术方法:通过黄斑下CNV摘除术等手段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手段或者只适用于特定类型的AMD,或者副作用大 ,或者临床效果不一且易复发,目前使用较少。

 

抗VEGF药物:眼底风云争际会,沧海遗珠焕新芒

VEGF有A-F六种亚型,其中与眼科疾病关系最密切的为VEGF-A,是抗VEGF药物的常见靶点。贝伐珠单抗、雷珠单抗及新上市的Brolucizumab等单抗类药物均为单靶点,针对VEGF-A,而融合蛋白类药物为多靶点,能结合VEGF-A、VEGF-B及PIGF-1 、PIGF-2等,可增强疗效。此外,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融合蛋白类药物,为VEGF天然受体组装而成,结合能力一般为单抗类药物100~200倍,药效持续时间更长,给药频率更低,可减少患者负担和药物不良反应。融合蛋白类药物中,阿柏西普组装VEGFR1的第二个结合结构域和VEGFR2的第三个结合结构域,再与人源性的IgG分子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康柏西普组装的是VEGFR1的第二个结合结构域和VEGFR2的第三和第四个结合结构域。

 

对VEGF-A的亲和力、玻璃体内半衰期及组织渗透性是给药频率、安全性及疗效差异的主要原因。阿柏西普半衰期长+VEGFA亲和力优于雷珠单抗,VIEW试验显示减少给药频率后疗效仍与雷珠单抗相当,上市四年后销售额超过雷珠单抗。诺华最新获批的 Brolucizumab 的scFV结构使其对VEGFA的抑制作用和亲和力强,给药频率下降为三月一针,分子量小提高了组织渗透性,在与 阿柏西普的头对头试验中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变化也达到了非劣效目标,预计将对阿柏西普构成冲击。此外,雷珠单抗的前身贝伐珠单抗稀释后可用于眼科,疗效类似但价格优势明显,美国AAO指明可用于一线治疗,英国NICE则未许可。

 

抗VEGF药物:拓展适应症和开发新市场为主要方向

拓展适应症和开发新市场为抗VEGF药物主要方向。以康柏西普为例,2013年国内上市获批湿性ARMD适应症,随后积极申报的 mCNV、DME陆续获批,潜在患者群扩大约4.7倍,与雷珠单抗样本医院销售额差距迅速缩小。2018年在美国启动与阿柏西普头对头III期试验,预计2020年年底获得主要终点,若试验结果理想,将有力抢占国际市场。

 

在研产品:国内湿性ARMD在研药物临床试验进展

 

屈光手术市场:术式进化推动量价齐升

屈光手术:近视手术占比高,年轻群体为手术主要人群

近视手术为屈光手术主要类型。屈光不正包括近视( 眼轴变长)、远视(眼轴变短)、老视(老花,晶状体老化)和散光(角膜不对称弯曲),中国近视人口数量超过6亿,主要为对视觉质量要求较高的青年人群,屈光矫治手术中近视约占91%。

年轻群体为屈光手术主要人群。进行屈光矫治手术人群中,18~24岁占66%,25~29岁占19.1%,30岁以上仅占14.9%,平均手术年龄约23岁。

 

中国青少年学习时间长+户外活动少,近视高发

眼疲劳是近视进展因素,而户外活动是重要的保护因素。研究认 为长时间高强度的用眼超过眼睛及其相关的神经、大脑的物质能 量代谢的代偿能力,会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澳大利亚、台湾等 地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近视发展与户外活动时间有密切关系,主 要的假设是光线可以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而这种神经递质反 过来又阻止了眼睛在发育过程中的伸长。

中国青少年学习时间长+户外活动少,近视高发。2018年PISA测 试中,中国学生以平均每周学习57小时居于榜首,而在全球体育 活动报告中,中国组织青少年户外活动情况和综合评价均居于榜 尾。学习时间长+户外活动少,造成中国青少年各阶段近视发生 率不断上升,大学生近视率达到87.7%

 

近视防治:屈光手术矫治近视的效果显著

屈光手术矫治近视的效果显著。在近视防治的主要类型中,框架眼镜因其方便、经济和安全的特点渗透率最高,适合青少年等治疗过程中需要短暂使用或者频繁调整参数的患者。角膜接触镜与角膜直接接触,减少框架眼镜距离眼较远所致的放大率改变,但可能引起异物感、角膜炎症等并发症。角膜接触镜分为硬性接触镜和软性接触镜,角膜塑形镜(OK镜)为特殊设计的透气性硬性接触镜,通过佩戴使角膜中央区域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可暂时性降低近视度数,用于控制青少年600度以下近视进展速度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确切定论,未进入临床指南推荐。屈光手术矫治近视效果显著,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是主流方式,近十几年术式快速进化,眼内屈光手术非目前主流治疗选择,但凭借可逆性和适应症广的优点,未来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屈光手术:术式进化推动量价齐升

术式进化推动量价齐升。屈光矫治主流术式历经多次迭代 ,均带来手术量和客单价的快速增长。1987年出现的PRK首次将准分子激光用于治疗近视,有效提高手术精确度, 之后不断进化进一步减少副反应,至今仍有一席之地。1990年出现的LASIK首次将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 切割术结合起来,解决了PRK术后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问题,使角膜屈光手术成为世界主流。2003年以来,美国飞秒激光“角膜刀”得到广泛应用,FS-LASIK( 半飞秒)随后也在中国迅猛发展。2010年,SMILE手术更进一步,完全用飞秒激光切削透镜,无需准分子激光,减少不良反应,术后愈合快,近几年手术量高速增长,推动屈光手术量价齐升。

角膜屈光手术:角膜为屈光手术首要手术部位

角膜屈光力最强,为屈光手术首要手术部位。角膜、晶状体和眼轴为影响眼球屈光状态的主要解剖因素,其中眼轴变化尚无精确定量方法。根据Gullstrand测量,眼的全部静态屈光力是58.46D,角膜的屈光力范围通常在40~45D,提供了约70%的屈光力 。晶状体虽厚,但折射率低于角膜,屈光力为17D,不到角膜屈光力的一半。目前主流的表层角膜屈光手术(PRK/LASEK/ Epi-LASEK/TPRK)和板层角膜屈光手术(LASIK/SMILE)均为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眼屈光状态。

 

角膜屈光手术:板层角膜屈光手术成长为主流术式

 

PRK:表层角膜屈光手术的经典术式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是眼科最早应用激光矫治视力的术式。相比LASIK,PRK术后疼痛和不适感较强,上皮愈合较慢,目前逐渐被LASIK所替代。此外,由于前弹力层无再生能力,受外伤、激光切削或缺 损时,由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所替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在PRK手术后,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将降低角膜的 透明性,形成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率达38%(FDA)。而对于低度数屈光矫正、角膜较薄等不适合LASIK手术 的患者,PRK手术仍有一席之地。

 

LASEK:PRK升级版,仍有一席之地

乙醇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是在PRK基础上的术式,用20%乙醇浸润并 松解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之间的连接,用上皮铲制作上皮瓣,对角膜行准分子切削后再把上皮瓣复位并置角膜接触镜保护。由于角 膜自身的高活力上皮瓣是天然的生理屏障,使其与PRK后裸露的基质面的创伤愈合有差别,抑制了创伤愈合反应的某些导致haze 和屈光回退的细胞因子的渗入和基质细胞活化,相比PRK疼痛轻且愈合时间短。

LASEK术式形式上有瓣,本质上仍为表层切削。和LASIK板层切削不同在于,由角膜上皮细胞层构成的LASEK上皮瓣厚度仅 50~70μm,而包含表层和基质层的LASIK角膜瓣厚度超过90μm。

 

Epi-LASIK:LASEK小改版,加快术后愈合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Epi-LASIK)不用于LAESK的乙醇浸润分离方法 ,采用微型角膜上皮刀钝性分离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由于角膜上皮没有受到乙醇等化学性损害,术后愈合较LASEK更快。

 

TPRK:PRK进阶版,准确易用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TPRK)采用准分子激光将上皮去除和透镜切削一 次性完成,从而达成较少上皮损伤、更快上皮修复和较少haze形成的治疗效果。TPRK手术操作简单,不涉及带来二次损伤、影响 矫正效果的操作,PRK、LASIK和SMILE的二次增效手术可采用TPRK。相比其他表层角膜术式,TPRK操作简单,几乎无学习曲线 ,初学角膜屈光手术的医师亦可操作。

 

LASIK:板层角膜屈光手术的经典术式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手术保留了角膜上皮细胞层及前弹力层,可以避免或减少 PRK术后的一些并发症,如haze和伴随的屈光回退等,术后无明显的眼部不适、视力恢复快,因此成为屈光矫治手术中全世界开 展最多、最为广泛的手术。

LASIK术后不良反应少且 可预测性好。Baumgartner 通过病理组织学研究证实 ,角膜基质内精细板层切 开后,不会导致基质内混 浊,这可能与角膜基质损伤后组织反应轻微有关。与PRK相比,LASIK保留了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的完整性,更加符合角膜的解剖生理结构。由于保留了 角膜上皮细胞层和前弹力层的屏蔽作用,只需注意在术中勿将感染源直接带入角膜瓣下,术后发生角膜感染的机会很少,而且无疼痛,视力恢复较快。最为重要的是,LASIK术后屈光状态可预测性要好于PRK。

 

FS-LASIK:飞秒激光辅助切削,综合性能突出

目前角膜制瓣步骤中显微角膜板层刀逐渐被飞秒激光代替,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emtosecond assistedLASIK, FS-LASIK,俗称“半飞秒”)术式的精确性更高,光学像差小,综合性能突出,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飞秒激光为飞秒(1×10-15秒)量级的近红外激光,聚焦强度大,有超精度的显微机械加工作用,减少术后并发症。飞秒激光束聚焦于角膜特定深度,使角膜组织电离产生微等离子体空泡,空泡间彼此融合后爆裂切割组织,随后用掀瓣器将空泡间可能存在的 组织桥连接彻底打断,形成彻底的组织分离和切割。飞秒激光精确聚焦于透明或半透明组织的内部,而不被周围组织吸收,所以对周围组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手术并发症。

 

SMILE:全飞秒切削,开启新时代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femtosecond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俗称“全飞秒”)为主流 技术之一,全程采用飞秒激光切割的“all-in-one”技术远期安全性等更佳。飞秒激光精确聚焦于眼组织内部,通过光致破裂切割组织而对周围组织无损害,极大提高了手术精确性,减少手术副反应,代表了屈光手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SMILE手术量高速增长。由于SMILE的优异特性, 近年来手术量高速增长,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 2019年,全球SMILE手术量从60万例增长至250万 例,年复合增长率达104%。中国2010年率先从欧 洲引进SMILE手术,2017~2019年,SMILE手术量 从30万例增长至130万例,占全球约50%。SMILE 术式也标志着中国屈光手术的“5G”时代,中国首次在新术式的手术量、论文发表量、手术质量均保持全球第一。

 

SMILE: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全面优于LASIK

SMILE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全面优于LASIK。1998年获FDA批准上市的LASIK取代1995年获批上市的PRK成为美国市场主 流术式,2016年SMILE获FDA批准上市,其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均优于LASIK,预计将替代LASIK成为下一代主流术式。

中国屈光手术渗透率低,新术式有望开启“加法”时代

中国屈光手术渗透率低于日韩和美国。爱尔眼科2015年发布的《角膜屈光手术白皮书》显示,日本每年约60万人通过飞秒激光手术(包括FS-LASIK 、SMILE等),韩国平均每年约16万人,中国约100万例。按照日本、韩国的每百万人飞秒激光手术量计算 ,中国潜在的飞秒激光手术量可达434~649万例。而根据美国屈光手术协会的统计数据,2018年美国屈光近视手术量达到约84万例。美国眼科协会统计美国约有9,000万到1亿近视人群,按照84万例/年的手术推算美国2018年近视人群屈光手术比例在0.8%~0.9%之间。而中国目前屈光手术量约为150万例/年,按目前中国6亿近视人群计 算,国内的年屈光手术比例约为0.25%。按渗透率比较,国内屈光手术市场渗透率仅有美国的1/4左右,潜在屈光手术量可达600万例。

角膜基质内微透镜植入术( Lenticule Intrastromal Keratoplasty,LIKE)或有望推动角膜屈光手术进入“做加法”时代。LIKE目前主要面向高度远视患者,通过将微透镜(凸透镜)植入角膜内矫治高度远视,可以减少术后损伤如干眼症 、生物力学强度降低等,且可逆性好。也有专利显示,LIKE使用的微透镜需保证生物相容性,而供体角膜形成微透镜的可用性有限,此外微透镜本身难以操纵且易于移动,十年内长期抑制排斥率约 10%~20%。随着微透镜材料改进和创新,LIKE或有望推动角膜屈光手术进入“做加法”时代。

 

眼内屈光手术:适应症广,可逆性好

眼内屈光手术治疗范围广+可逆性强,可避免角膜屈光手术并发症。角膜屈光手术的治疗范围受到角膜厚度和曲率等条件限制,高度近视病人术后可能出现近视回退、残留度数 、角膜扩张等问题。此外,角膜屈光手术术后因表面曲率改变导致色像差和高阶像差增加,并随矫正度数增高而加重,明显影响视觉质量。眼内屈光手术中采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可扩大矫治范围,尤其适用于高度近视患者。如术后产生严重并发症等,可方便的取出人工晶状体,可逆性强。

 

RLE:屈光+复明,白内障患者首选术式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refractive lens exchange, RLE)是将眼内晶状体摘除,植入或不植入人工晶状体进行屈光不正矫治的手术 ,主要作为补充术式,用来治疗一般屈光手术难以解决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晶状体是屈光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屈光度在+10.55D ~ +25.22D,单纯摘除晶状体大约可矫治-12D近视,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矫治范围可进一步增加。

晶状体置换术为许多老年患者首选术式。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RLE)也是治疗白内障等并发疾病的重要术式,可同时治疗屈光不 正(老视为主)、白内障等老年疾病,为老年患者首选术式。

 

PIOL:眼内屈光手术的经典术式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 PIOL)植入术,无需摘除晶状体,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植入人工的屈光间质如广泛应用的眼内植入式接触镜(ICL)矫治屈光不正。PIOL植入可矫治范围广,常用于600度以上高度近视矫治,而接受屈光矫治手术患者中600度以上高度近视患者占比约27%,未来PIOL植入术的渗透率仍有提高空间。有效性和可逆性是PIOL植入的显著优势,一方面,因手术眼的屈光间质未进行人工重塑,术后视觉质量稳定甚至提高。另一方面,如术后有严重并发症风险,或因其他眼病治疗需要,可方便地取出植入的人工晶状体。

PIOL的发展得益于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带来的启迪。20世纪80年代中期, 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可折叠型明显提高,经历一系列改良后,显示了较好的有效性、预期性和规范稳定性,并且并发症越来越少, 规范化的PIOL开始在全球推广。

 

小结:术式进化为行业增长核心引擎

患者基数增长放缓,术式进化为行业增长核心引擎。90年代以来新生儿数量呈稳中有降趋势,且参考东亚其他地区,中国高中毕 业生近视率处于较高位置,增长空间较小,预计患者基数增长将有所放缓。视觉是获取外部信息最重要的来源,进行屈光矫治手术 是健康“患者” 出于对于高视觉质量的追求,对术后效果要求高,而对不良反应等耐受度低。随着术式进化,安全性、有效性不 断得到印证,近视人群对于屈光手术的接受度也将不断提高,渗透率将持续提升。而随着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近视人群对于高质 量(安全、有效、准确、稳定)术式的价格接受度不断提高,客单价仍将持续提升。我们预计屈光矫治行业增长将转向主要依赖渗 透率、客单价提升,而屈光矫治术式进化是渗透率、客单价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小结:SMILE术式放量有望成为行业增长关键动力

SMILE术式放量有望成为行业增长关键动力。根据Frost & Sullivan预测,香港民营眼科市场有望从2018年的39.6亿港元增长至 2023年的54.5亿港元,其中SMILE术式从1.6亿港元增长至12.4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0.6%,有望成为行业增长关键动力。

 

白内障手术市场:政策驱动手术量高速增长

白内障为首位致盲因素,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

白内障多为晶状体混浊导致,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白内障是指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导致视觉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 主要病因为衰老或受伤导致的晶状体组织改变,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是白内障主要类型。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尚无药物有效治疗白内障,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目前国内手术方式已逐步从传统的白内障针拨术(淘汰)、白内障囊内摘除术(ICCE)逐渐过渡到较为先进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囊外摘除术的一种)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减少了组织损伤和术后角膜散光,术后视力恢复较快。

白内障为首位致盲因素,占比达51%。白内障为一种常见眼病,是全球和我国最主要的致盲因素之一,《Global Data on Visual Impairments 2010》显示白内障为全球首位致盲因素,占比达51%。《我国白内障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显示中国致盲或低 视力因素中白内障占46.07%。

 

白内障发病率随年龄升高,2020年患者超1.3亿人

白内障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白内障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在男性中,介于 45-49岁人群的白内障患病率为6.71%( 95%置信区间 = 5.06%-8.83%),逐步上升至85-89岁老年人的73.01%(95%置信区间 = 65.78%-79.2%)。在女性中, 白内障的患病率从45-49岁年龄段的8.39%(95%置信区间= 6.36-10.98)逐步上升到85-89岁年龄段的77.51%(95%置信区间= 71%-82.9%)。

2020年中国白内障患者超过1.3亿人, 2050年预计达2.4亿人。针对中国各地区白内障患病情况调查的回顾估计,中国白内障患者数量从1990年的0.51亿人上升至 2015年的1.12亿人,复合增长率为5.40%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从1990年的0.36亿人上升至2015年的0.8亿人,复合增长率为 5.43%。预计2020~2050年,白内障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数将分别从1.32亿、0.8 亿人上升至2.41亿、1.87亿人,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03%、2.33%。

 

 

白内障术式较为稳定,人工晶状体不断变革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为白内障主流术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囊外摘除术的一种,在囊外摘除术基础上采用超声将晶状体乳化后摘除,该术式切口小、无需缝合,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切口愈合快,视力恢复迅速。尽管“冷超声乳化”和微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眼前节热损伤、缩小了手术切口和提高了手术精度 ,但由于便捷性、设备普及度、性价比等多方面因素仍未取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主流 术式地位。

人工晶状体材料变化小,临床需求推动光学设计不断变革。正如前文所述,人工晶状体的基础材料在过去 10 年未发生重大改变,在疏水性和亲水性丙烯酸酯类材料配方方面各家厂商略有不同,主要用于调节折光率、含水率、玻璃化转变温度、机械性能等。光学设计是人工晶状体实现功能性应用的核心技术,随着越来越多的白内障患者产生了对人眼进行球差矫正 ,散光矫正,老花纠正等的临床需求,过去5-10年,国际人工晶状体的发展重点是各类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用于使人眼术后获得最佳的视觉质量,恢复年轻时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光 学设计经历了“球面-非球面-环曲面(Toric)-多焦点-可调节”的发展历程。

白内障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

白内障手术一般包括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个步骤。白内障摘除术后的眼球成为无晶状体眼,由于缺少晶状体导致屈光力下降,通过植入合适的凹透镜(人工晶状体)才能恢复眼的正视状态。

 

中国承诺根治可避免盲,连续出台政策提高CSR

中国承诺根治可避免盲,连续出台政策提高CSR。由于全球 防盲治盲的严重局面, WHO预计到2020年视力残疾人口可达3亿,联合各国发起“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防盲治盲活动,计划到2020年消除可避免盲(包括白内障、沙眼 、屈光不正等致盲)。1999年,我国时任卫生部长张文康代表中国在宣言上签字,承诺在2020年前根治可避免盲。中国白内障防治力度不断加大,针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连续出台专项补助计划,筛查力度加大,医保覆盖+社会组织补助手术费用,中国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率从1999年的321上升至2018 年的2600。

白内障手术报销比例达80%~100%

医保+国家专项补贴+公益性组织补贴,白内障手术报销比例在80%~100%。屈光手术、视光服务及眼部整形项目等不纳入医保 报销范围,患者自付比例为100%。白内障及其他眼病医保报销比例在80%~100%,2009年,国家针对贫困白内障患者推出的“ 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每位患者国家财政补贴800元。此外,许多地方残联、红十字会等设有白内障复明专项基金, 补贴白内障手术的剩余部分,老年人可免费检查和手术。

政策推动手术量高速增长,民营医院起到重要作用

政策推动手术量高速增长,民营医院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起白内障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出台多项政策扩大防盲治盲计划,一方面白内障患者筛查力度加大,提高手术目标患者群数量;一方面补贴力度大,医保报销80%~100%,针对贫困患者还有项公益活动免费手术,白内障手术量迎来高速增长期。白内障手术量从2009年的104万例增长至2018年的370万例,年复合增长率为15.14%,CSR从2009年的800增长至2018年的2600。除公立医院外,爱尔眼科、新视界眼科等多家头部民营医院旗下的多所医院(如石家庄爱尔眼科医院、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上海新视界中兴眼科医院等)各省市白内障手术填报量前五名。

 

白内障手术客单价稳步增长

白内障手术客单价稳步增长。白内障手术主要患者群仍受经济条件限制,多选择价格水平低、报销比例高的普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普通单焦人工晶状体,客单价在5000~10000 。2005~2018年,公立医院白内障手术人均医药费从4165元增长至6903元,年复合增速为4.0%。与此同时,2005~2018年按照中国居民消费指数(CPI)和中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指数(CPI:医疗保健)计算的年复合增长率均为2.6%。白内障手术价格增速略高于 CPI增速,增长较为稳定。

白内障市场高速增长,医保控费力度逐渐加大

白内障手术量高速增长,医保控费力度逐渐加大。受益于白内障手术量高速增长和客单价稳步提升,白内障市场规模从2009年的 44亿增长至2018年的255亿,年复合增长率达21.6%。与此同时,医保资金承担白内障手术支出压力不断增大,而随着医保控费力度不断加大,安徽、江苏已开始对白内障手术关键成本项人工晶状体实施带量采购,平均降价幅度分别为18%、27%,而随后组成的“3+6”联盟参与省份更多,议价权更大,预计在谈判中将进一步扩大降价幅度。

 

小结:政策驱动行业增长,手术量仍有增长空间

政策引导为行业增长关键动力。不同于以改善视力为目的的屈光矫治手术,白内障手术是防盲治盲的重要手段,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2009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白内障患者筛查和社区宣传等方式提高老年人就诊意识,并通过医保支付和政府补贴等方式降低手术费用负担,促进了白内障手术量的快速增长。

白内障手术量仍有增长空间,高端手术占比提升为重要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新增白内障患者数量呈上升态势,且之前仍有大量的存量患者未进行手术,未来每年白内障手术量仍有增长空间。医保控费背景下,白内障手术量增速下降,通过提升高端术式和耗材占比进而提高客单价水平成为重要趋势。而随着未来医保控费趋松,白内障手术量有望恢复快速增长。

 

声明:本文系本网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本网站转载后30日内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上传成功!
上传失败!
天使投资学院
联系我们